我校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收获一银一铜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举行。我校新能源学院博士生张镇西和王博为共同创始人完成的《华电绿碳-有机固废清洁循环发展先行者》项目,在陆强教授、赵莉教授和李凯副教授等的指导下,经过层层选拔,从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4347所院校的228万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银奖,由杨国田教授指导,陈科枫完成的《穿越科技纳米技术及其应用》获得铜奖。

                                                                                                      image002.jpg

“互联网+”大赛是由李克强总理提议,由教育部联合11家中央单位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大赛的举行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怀和指导,7年来,大赛参赛大学生超过千万人次,已经成为面向大学生、影响最大的高校双创盛会,实现了内地院校参赛全覆盖、教育全学段参赛全覆盖以及世界百强大学参赛的基本覆盖。

本届大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本着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的宗旨,旨在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和以赛促创。

自本届“互联网+”大赛启动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工程训练与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和组织,邀请多位国内权威专家,从大赛政策、项目启动、项目设计、路演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指导。通过备赛和参赛,参赛学生进一步提升了创新思维、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通过与其他院校学生同台竞技,感受了我国大学生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

获奖项目介绍:

华电绿碳-清洁循环发展先行者

项目完成学院:新能源学院

项目成员:王博、张镇西、杨宇、李洋、吴亚昌、陈浩泽、周新越、谢文銮、胡壮、密腾阁、冯时宇、陈佳月、吴洋文、郭奉佳、韩健

指导老师:陆强、赵莉、李凯

项目面对现在困扰生物质热解行业发展的三大卡脖子难题,通过深入研究多源有机固废热解特性,针对性地开发了差异化热解技术,将热解效率提升了10倍、结焦程度降低90%,有效解决了传统热解装置无法克服的堵塞难题,将装置稳定运行时间从10天提升至200天。同时,通过多个层面革新热解技术,实现了产物品质的定向调控和提升,使其可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满足城市供能。此外,针对热解存在的潜在污染问题,项目从源头出发,开发了集原位固定、深度转化和高效吸附于一体的多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使污染物排放远低于国际标准,实现了多污染物的一网打尽,确保有机固废的高效清洁处置。

    image004.png


穿越科技纳米技术及其应用

项目完成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项目成员:陈科枫 尚志浩 周麟炜 蓝天翔

指导老师:杨国田

耐摩擦,无氟体系的纳米超疏水涂料技术,是基于改性树脂喷涂在基材表面发生自组装与自分层实现的。该技术在超疏水领域突破性地实现了低表面能微纳结构构建的同时与基材保持良好附着的功能。拥有远超于同类产品的附着力及抗机械磨损的性能。该体系技术可应用于5G天线,达到防雨衰,自清洁,增强信号的功能;可用于电力设施、建筑桥梁,达到防结冰、混凝土防冻融的功能。可应用于污水处理,达到油水分离的功能。也可应用于汽车防雾,窗户自洁,厨卫用品易洁等领域。公司致力于易清洁领域,让大自然成为我们的清洁工,为客户带来一个干净清洁的生活环境。

                                       image006.jpg